![]() | ![]() |
王蔷:后方法时代与课程改革 文章发表: 樂天堂fun88, 发表日期: 2004-11-22 阅读次数: 203 聽 后方法时代与课程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王蔷教授采访稿 聽 聽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们如何认识教学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聽 方法时代:教学法的探索历程 聽 教学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来讲,教学法本身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有三个层次的概念构成:Approach是一个上位概念,主要体现为在哲学层次上对语言的认识,可以称之为关于语言教学的理念;Syllabus或Design处于中层,即如何依据语言教学理念去设计课程;Procedure或Technique居于最下位的操作层面,主要指课堂教学的程序、技能技巧等。这三个层次合起来,才能称为一种教学法(Method)。 从语言教学的历史来看,人们对教学法的探讨实际上很早就开始了。最早出现的成体系的教学法是语法翻译法,它是中世纪欧洲人学习希腊语、拉丁语等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注重外语和本族语的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信奉这种方法的人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语言认识的不断深化, 又涌现出其他多种教学法,如自然教学法(Natural Approach)、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等。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于战争的需要,美国迫切需要懂得德语、法语等欧洲国家语言的士兵服役。而语法翻译法教学不能满足培养军事外语人才的需要。这个时候,以结构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听说法(Audio Linguistic Method)就应运而生了。在二战期间,随着技术的发展,语言实验室、录音磁带逐渐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听说法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怎样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与别人进行沟通的能力。这种方法更加重视对话、口语教学, 强调模仿和重复。在这个时期,英国也出现了新的教学法,即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后来,随着西欧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交往和贸易的频繁,使得人们认识到语言交际和交流的重要性, 在西方开始出现了功能语言学。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以功能语言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交际法问世。 从语法翻译法的出现到20世纪70年代的交际教学法,算起来,人们对教学法的追求和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世界上涌现出了几十种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法。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等的方法和理念又成为一个新的话题。 教学法的发展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时代:教学法时代和后方法Meta-Method)时代。在教学法时代,人们崇尚对教学法的探求,以上提到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自然法等,都是教学法发展过程当中,为了满足某种教学环境和某种教学需要发展起来的教学法。因此,一种教学方法可能适用于某个人群或某种教学环境而在另一种环境则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一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与某一人群的学习需要、目的、条件和环境等方面是密切相关的。恐怕没有一种可以称为普遍真理的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人,它有自身的适用范围。 以前我们常讲,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法。有这样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法吗?中国国情是什么,有没有一个所谓的完全统一的中国国情?这么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有没有一种中国国情能够涵盖完全?正像经济发展一样,不能由一种模式一统天下。实际上,过去我也说过这样的话,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方法。当然,从宏观角度来讲,我们可以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不是单指哪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我们只能说,我们对中国国情是怎么认识的,如中国是一个把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而不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国家,根据这种认识的国情,我们的教学主要存在哪些基本的、共通的原则,这是可以的。但是,你要说某一种具体的方法适合中国国情的话,这种说法本身就可能不是太准确了。从国内一百多年外语教学的发展历程来讲,人们对于教学法的追求,实际上遵循了一条折中的道路,哪种方式有用,就采取哪种方法。 聽 后方法时代:教学的原则性共识 聽 随着西方国家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人们开始反思一百多年来对于教学法的探索过程。这时,外语教学已经步入后方法(Post Method)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不再拘泥于对于方法本身的探求。过去,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各样的方法,各种方法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方法本身上做文章,使得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误区,人们总在找一种万能的教学法。由于这个误区的存在,人们忽略了对语言教学本质、过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探讨,没有对社会环境、学生实际、教学实际给予足够重视。从单一的探索教学法的时代进入到对于教学的本质、教学的环境、教学过程的探讨,这就预示着后方法时代已经来临。 所谓后方法时代,以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umaravadivelu 1994提出的三维教学体系为标志,外语教学开始跳出对‘法’的追求,进入对不同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教学环境下外语教学普遍规律和特殊性的探讨, 这就是“后方法”时代的基本特征。Kumaravadivelu认为语言教学具有三个特性:第一,特殊性。外语教学所面对的制度、文化、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殊性。每一种方法的存在都有特殊的理由,它只适用于某一个具体情境。第二,实践性。教学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不是僵死的模式,而是动态发展的。第三,可行性。语言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只有符合教学情境,方能行之有效。在后方法时代视野下,不存在一个万能的方法,可以由它来解决一切问题。后方法时代对于教学过程的认识提出一些原则性的共识: 1、使学习机会最大化(Maximize Learning Opportunity)。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首先要创设一种使学生获得最大学习机会的环境和教学过程。教师的角色即是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 2、使明显的不搭配(Match)最小化。教和学的过程不一定完全吻合,教师的作用即在于使这种不吻合或不搭配最小化。 3、促进积极的课堂互动(Interaction)。教学过程应当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互动,使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4、培养自主学习者。这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即培养更加自觉自愿的学习者。 5、提高语言意识。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性,理解语言的意义联系。同时,还要了解包括语法和词汇在内的语言形式及其功能。 6、激发本能的发现力。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法规则,帮助学生构建个体语言系统。 7、发展综合语言技能(Integrated Language Skills)。语言教学必须是综合性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语言技能。 8、力求语言输入情境化(Contexualize Linguistic Skills)。在一定的语境下呈现语言,而不是孤立地去呈现语言语法规则和词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语言。 9、确保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生活经验和年龄特征。 10、提高文化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培育学生的文化敏锐性和鉴别力等方面足够的关注。 不论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都离不开这些指导原则。在这些大原则指导下,教师要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方法。对于教学法的这种认识非常重要,这些原则对教师的创造力和使命感给予了非常多的关注,实际上留给教师自主创新的空间更大了。以前,老师们都期待着各类外语教学专家来发明各种方法,老师们的任务就是进行教学实践。而在后方法时代,依照这些原则,我们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摸索和探究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不是坐等理论家发明后自己来用。 聽 课程改革:一种社会生态学观点 聽 教师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从我个人来说,我十分关注课改条件下的教师发展问题。但是,从目前的教育评价模式和教育体制来看,教师的发展实际上还存在很多限制。近年来,我走访过不少高中,有些学校的评价方式十分简单,就是看高考时这个班考上了多少大学生。这就是学校唯一的评价标准,面对这个标准,教师们没有别的选择,就是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准备考试,提高升学率,而不关注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已经不把学生当作一个正常的人,他们脑子里全部都是考试,学生都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思维能力,已经被这种社会环境和评价模式限制住了,他们不敢于进行任何的对于现状的改变。因为创新就会有失败的风险,如果失败了,教师的住房待遇、评优资格等方面都会打水漂。怎么办,只有因循守旧,依照原有的模式,至少不会有大失败,所以,老师不会自主追求创新。教学与老师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应当承认,这也是课改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经常跟一些一线老师探讨教学科研的问题,感觉困难挺大的。一方面是教师本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可能存在种种不足;另一方面,老师的教学工作量重,课余时间太少,还要扮演多种家庭和社会角色,在各种社会压力下,教师没有时间去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并不是由某个人所造成,而是一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现在,我们常提到的一个词叫“社会生态学”,即是要为课改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校园氛围。校长要从关心人的角度,去关心教师;教师从关心人的角度去关注学生。教师的教学必须是为了学生。教学和课程改革,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创造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态。现在,这种社会生态的创设还不够如果不能给教师创造一种良好、和谐的社会生态,怎么让教师去发展? 我们不可能把老师从他/她所处的社会环境重剥离出来。教师的发展问题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不是某个人、或者提出某种教学法就能解决的。 我一直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为教师的教学和个人发展创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生态。这种对于教育环境的营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努力。当然,这里也不是说老师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就无所作为。如果教师都能在自己的环境中,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自身素质的发展,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老师们要形成这样一种观点,英语教学的首要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语言意识,语言是活的,不能靠死记硬背来提高语言能力,当学生的能力达到的时候,他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为了应考而大量做题,疲于奔命。将来对学生的评价,从我国的改革趋势看,必将更加关注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目前虽然还受到种种制约,但肯定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共同努力。教师应当有开放的心态,抓住机遇,放下包袱,全身心投入课改,把自己的理念和摸索的方法与大家分享。教师要从社会发展、学生成长和自身发展的角度,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探究。现在,经常提到的一种教学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就是要求教师要不断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进行反思。课程改革实际上为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潜力创设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学校和社会各界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教师脱颖而出。每个老师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强求每个老师都同步发展,而是使他们在自身的已有水平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聽 聽 聽 王蔷: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任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二届、第三届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聽 聽 聽 ![]()
相关评论 |
| 公司介绍 | 邮件订阅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Power By Kehui WEB Content Manage System V6.68 |